【規則】精霊回路ドライヴ 擴充-神代復古 + 四神結界【卡表】


本周繼續介紹精霊回路的第二擴充-『神代復古』,順便講個古,這是在2015年5月的GAME MARKET上推出的小型擴充,在這之後除了免費配信的『四神結界』之外,整整半年都沒有新擴充推出。本來以為精霊回路就到此為止,沒想到在2016年2月的GAME MARKET又推出了增加新模式的擴充-『全神全零』,而主遊戲也配合擴充更新到第三版(雖然只有改良收納空間,讓全擴充都能收入主遊戲盒中)。不過因為同時也推出了新遊戲『勇者アーキテクト 』,所以大家猜想,精霊回路應該到此算是完美落幕。

這次由於神代復古的卡片數量太少,所以一起介紹免費配信的擴充-『四神結界』。首先說到『神代復古』,雖然擴充內只有少少的6張卡片,但是由於都是破格的4星等角色,不但是雙屬性角色,能力也都相當強悍,對整體戰局有相當大的影響。雖然4星等對隊伍配置上造成壓迫,但是只要配合之前的負星等角色就可以讓組隊上更有彈性,可以說是非常有趣的擴充。不過有些角色過強,甚至到了破壞平衡的程度,導致這些角色在之後推出的BOSS RUSH模式時,官方在說明書上表示不推薦使用的地步(當然,不管怎樣都過不了關的玩家就盡情的使用吧!)。

至於『四神結界』雖然是免費配信,而且也只有4張卡片,但是由於增加了四位強化了該屬性特徵,且能夠柔軟對應戰局的2星等角色,如果巧妙的配合,甚至能讓技能發揮加乘的效過,不過要如何擅用,就考驗各位玩家的智慧了。


這次出現了新的雙屬性角色,雙屬性角色的攻擊規則稍微不同,在此先進行講解。

1、雙屬性角色只要打出符合其中一種顏色的【回路卡】就能進行攻擊。

2、如果打出不同顏色的多張符合屬性的【回路卡】,則可以一次進行多回攻擊。
例如:當使用火地雙屬性的角色時,如果打出【紅3】+【綠3】,則會進行2次攻擊。

3、只要雙色【回路卡】的其中一種顏色符合就能進行攻擊。

4、雙色【回路卡】就算兩種顏色都符合,也只能進行1次攻擊。

這次的Lv提升Bouns也新增了雙卡片圖示

雙卡片圖示:從棄牌堆抽2張加入手牌。(如果棄牌堆中沒牌則跳過)


遊猛烈火暴神-須佐之男【★★★★】【火/地】(日本神話中被稱為三貴子之一的神祇)
【X★】:從【棄牌】上公開X張,公開的卡片合計數值在4以上時,選擇最多3張,對敵人造成【選擇卡片合計數值】的傷害(X為本玩家所持所有的【★】

大地心智神-阿爾瑪提【★★★★】【地/水】(祆教中的善神之一)
【3★】:【手牌】在1張以下時,從【棄牌】上抽最多4張,然後從【手牌】放1張牌到【牌庫】上

太極神仙-太上老君【★★★★】【地/水】(道教神祇,傳說中的道教教主)
【常時】:將遊戲中的所有【棄牌】正向表示,成為公開情報
【1★】:將1張【手牌】和【棄牌】上的1張交換


豪放磊落雷霆神-因陀羅【★★★★】【水/火】(印度神話中的雷神)
【常時】:本角色等級上升時,對敵人造成【與本角色等級相同】的傷害,並捨棄1點該敵人獲得的【★】
【4★】:本角色下降1個Lv

傾國千年九尾-妲己【★★★★】【風/水】(小說封神榜中出現的妖狐)
【反應/5★】:當有玩家擊破敵人時(下一個敵人出現後),將被擊破的【敵人卡】放到面前,此能力不在自己的回合也能使用。
【常時】:本角色攻擊時,攻擊力追加面前所有【敵人卡】的攻擊力總和

鞍馬遮那王-大夫判官義經【★★★★】【火/風】(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英雄-源義經)
【常時】:本角色攻擊時,公開【棄牌】上1張,對敵人造成【卡片上★數X2】的傷害後,將公開的卡片放到【牌庫】上


東霧蒼雷獸-青龍【★★】【水】(中國神話中代表四方的瑞獸)
【常時】:回合中僅限1次,當其他角色的能力需要參照【手牌】數量時,可以將手牌數量當成+2或-2來計算

西殼征嵐獸-白虎【★★】【風】(中國神話中代表四方的瑞獸)
【1★】:指名2位玩家,各公開1張【手牌】,並從【牌庫】上公開1張,可以自由調換這3張牌的位置

南天焰火獸-朱雀【★★】【火】(中國神話中代表四方的瑞獸)
【反應/1★】:本角色攻擊時,對敵人造成【等同手牌數量】的傷害

北星鎧螺獸-玄武【★★】【地】(中國神話中代表四方的瑞獸)
【0★】:從【手牌】放1張到【牌庫】上,獲得本回合中目前【放到牌庫上的卡片數量+1】的【★】


--
這個作者真的很喜歡封神演義呢,看看那個精美的傾世元禳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版權宣告
本網誌發表文章內所記載之公司名稱、產品名稱、系統名稱以及各公司之註冊商標,以及所引用之圖片、資料之相關財產權皆歸屬於各原始公司、各原始情報網站。
本網誌所發表文章歡迎自由連結,若欲轉載全文至其他網站,煩請留言告知,並切勿更改文章內容。
Hellya

Made with by Odd Themes

© 2013 Odd Themes,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